使用ES6快乐的玩耍

上一篇中我们已经学会使用 babel 将 ES6 转化为 ES5 了,并且展示了一些 ES6 代码,这一篇将重点聊聊 ES6 在 Vuejs 项目中一些部分应用。

什么是ES6

摘自 ECMAScript 6 简介

大家习惯将 ECMAScript 6.0 简称为 ES6,它是 Javascript 语言的下一代标准,它的目标,是使得 Javascript 语言可以用来编写复杂的大型应用程序,成为企业级开发语言。

说是下一代,其实早在 2015 年 6月就正式发布了(所以又称 ES2015),截止今日已经快3年了,很快 ES7/ES8 都要出来了,所以作为前端开发者,学习 ES6 已经是个必然命题了。不要再问有没有必要学习之类的问题了。

关于 ES6 的基础知识,推荐 阮一峰 老师的 ECMAScript 6 入门,看完你就会觉得,并不难。至于有些后端的朋友跟我聊到说 ES6 完全不明白,那是因为你们思想还停留在过去 jQuery 的时代,那个时候只需要随便复制几段代码,然后写几个 js 函数,就可以搞定很多后端模板页面了,但是今非昔比了,所以如果你们想深入了解前端,做一个全栈工程师,还是静下心来,好好阅读这篇 ES6 教程。代码这东西,不只是需要会用,更重要的是需要知其所以然。就像你一个 python 同事看到一段代码时问我,为啥 JS 引用一个模块时是 import Vue form 'vue',而不是 from 'vue' import Vue 一样,这个我是没法解释的,因为ES6语言的规范就是这样的啊~

模块的定义和引入

复制一份上一篇中的项目,在 src 目录下创建一个 utils.js 文件,内容如下:

/**
 * 简单的深拷贝实现,个人经常这么使用
 * 这里obj中不能包含特殊类型值:undefined,NaN,function类型值
 * @param {object} obj
 */
export function deepClone(obj) {
  return JSON.parse(JSON.stringify(obj));
}

/**
 * log 函数的二次封装,这里只是为了演示
 * @param {any} content
 */
export function log(content) {
  console.log(`[Yuga log]: ${JSON.stringify(content)}`);
}

它就是通过 export 暴露出了两个工具函数。

修改 app.js 代码进行引入使用:

import './styles/app.scss';
import Vue from 'vue';
import userinfo from './info';
import { deepClone } from './utils';
import * as utils from './utils';
import hello1 from './hello1.vue';
import hello2 from './hello2.vue';

new Vue({
  el: "#app",
  template: '<div><hello1 v-bind:info="userinfo"/><hello2/></div>',
  data () {
    return {
      userinfo: deepClone(userinfo)
    }
  },
  components: {
    hello1,
    hello2
  },
  created () {
    // 你会发现这里也同时改变了源原数据 info ,
    // 所以需要用到深拷贝源数据赋值给 data 中的 info
    this.userinfo.name = 'yugasun111'
    utils.log(userinfo)
  }
});

上面分别演示了 5 种模块引入方法,无论是哪一种,其实这个要看该模块是如何 export 的,对于任何一个 npm 模块,如果它支持 ES6 方式引入,它一般都会使用 exportexport default 关键字暴露出一个对象(任何一个js数据类型),只不过 export default 指定了默认输出,这样用户就不用阅读接口文档,就可以按照自己需要加载该模块,并修改为自己喜欢的名称来使用。而对于有些模块(如上面的 utils.js)可以通过 export 关键字来实现多个子模块的输出,这样用户就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来引入对应的子模块,前提是得知道其内部子模块名称才行。 而 import 'normalize.css' 相当于全局引入了,将该模块的所有内容一并引入。

更多细节讲解,建议阅读这篇文章: ES6 Module 的语法

这点对于 require 的引入方式,是没法做到的,而著名的 tree-shaking 功能就是依赖 ES6 的这种模块系统。

异步编程

Promise 是异步编程的一种解决方案,比传统的解决方案(回调函数)更合理和更强大。它由社区最早提出和实现,ES6 将其写进了语言标准,统一了用法,原生提供了 Promise 对象。深入了解Promise 可以阅读这篇博文:异步编程之 Promise; ES2017 标准又引入了 async 函数,是的异步操作变得更加方便。更详细的介绍在这里:async 函数

有的人说有了 async 函数 就不再需要 Promise 了,我觉得是不对的,因为很多异步模块都是先基于 Promise 封装,然后才能经过 async/await 函数来操作的。当然把两者结合起来用,可以完成更加强大的异步编程操作,Vuejs 代码也变得更加灵活、简介和强大。

这里既然是 Vuejs 实战,我就不讲它们的基础用法了,来看看如何用在实际项目中吧~

要想在项目中使用 async/await 函数,就必须有相关 babel 插件来支持,因为 async/await 语法属于 ES2017 规范的内容,所以需要引入 babel-preset-stage-2 插件来转化,当然还有 stage-0, stage-1, stage-3 等,这里参考 vue-cli 常用 stage-2,直接安装:

npm install babel-preset-stage-2 babel-plugin-transform-runtime --save-dev

然后在 .babelrc 文件中添加配置:

{
  "presets": [ "env", "stage-2" ],
  "plugins": [
    "transform-runtime"
  ]
}

现在我们的语言支持,配置好了,现在开始使用。

上面的代码中,我们的 userinfo 是我们通过 info.js 硬编码,然后在 app.js 中引入,通过 props 传递给了 hello1.vue 组件,下面我们通过请求接口方式来获取。

先安装 vue-axios-plugin 插件,来提供网络请求服务:

npm install vue-axios-plugin --save

然后在 app.js 中导入并使用:

// 引入插件
import VueAxiosPlugin from 'vue-axios-plugin';
// 使用插件
Vue.use(VueAxiosPlugin)

这样在应用中的组件中都会在 this 上绑定一个 $http 属性,它由 getpost 方法,具体使用文档:vue-axios-plugin文档

然后在 hello1.vue 中创建请求方法 getUserInfo,并在 created 钩子函数中调用:

// ...
methods: {
  async getUserInfo () {
    try {
      const res = await this.$http.get('http://yapi.demo.qunar.com/mock/4377/userinfo');
      this.info = res.data
    } catch (e) {
      console.log(e);
    }
  }
},
// ...

重新运行项目,审核元素,发现成功发起了 GET 请求,并显示了接口数据。

注意:其实 Vuejs 的 methods 属性中所有的方法都可以定义为 async函数 来使用,包括 Vuejs 的生命周期函数,比如 created

可以发现使用 async/await 语法比使用 Promise 的链式语法简洁多了,而且阅读性更强了。

高级异步编程

因为本人工作主要是在大数据可视化,经常在绘制某张定制化图形时,需要同时依赖多个接口(不要问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接口?为啥后端不一次性传给我?因为我不想跟他们撕逼,╮(╯▽╰)╭哎),而且必须在这几个请求都处理完后,才能开始处理数据,多的时候一张图行依赖6个接口,当然我可以在一个 async函数 中写6行 await 语法的请求,然后逐个处理,但是这样效率太低了,但是这6个请求是可以并行执行的。这时就可以结合 Promise.all 高级方法来处理。这样我可以同时发起六个请求,然后统一处理接口返回数据。为了方便,这里演示同时请求2个url,多个的是一样的。我们再在 hello1.vue 中添加一个 get2UserInfo 方法,然后在 created 中调用下,更新后的 hello1.vue 如下:

<template>
  <div>
    <h1>{{ msg }}</h1>
    <a v-bind:href="info.site">{{ info.name }}</a><br>
    <a v-bind:href="user1.site">{{ user1.name }}</a><br>
    <a v-bind:href="user2.site">{{ user2.name }}</a><br>
  </div>
</template>
<script>
export default {
  name: 'hello1',
  data () {
    return {
      msg: 'Hello Vue.js',
      info: {},
      user1: {},
      user2: {}
    }
  },
  methods: {
    async getUserInfo () {
      try {
        const res = await this.$http.get('http://yapi.demo.qunar.com/mock/4377/userinfo');
        this.info = res.data
      } catch (e) {
        console.log(e);
      }
    },
    async get2UserInfo () {
      try {
        const res = await Promise.all([
          this.$http.get('http://yapi.demo.qunar.com/mock/4377/userinfo1'),
          this.$http.get('http://yapi.demo.qunar.com/mock/4377/userinfo2'),
        ])
        this.user1 = res[0].data;
        this.user2 = res[1].data;
      } catch (e) {
        console.log(e);
      }
    }
  },
  created () {
    this.getUserInfo();
    this.get2UserInfo();
  }
}
</script>
<style lang="scss" scoped>
h1 {
  color: $green;
}
</style>

再次运行项目,可以发现页面在初始化的时候同时发起了3个请求,并正常渲染出了接口数据。通过控制台可以看到这三个请求是并行发起的。

注意:这里的 Promise.all() 的参数是一个函数执行队列,它们会同时发起,然后都请求成功后,会将队列的每个任务的结果组装成一个结果数据,然后返回。

总结

其实要把讲ES6讲完,实在是太难了,写本书都很难讲好,我这里只能说是班门弄斧一下,结合我在 Vue 中的相关实践,对相关功能做个简短介绍,希望能起到引导的作用。不太了解的朋友,可以认真阅读下文首提到的阮一峰老师的文章。接下来后面的文章将全部使用 ES6 的语法编写代码。

源码在此

专题目录

You-May-Not-Know-Vuejs